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范洪涛.小说《印第安人营地》的原型范畴解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47-149. |
[2]、 | 苏明海,韩玉平.解读《印第安人营地》对话的模糊艺术[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
[3]、 | 赵雨姗.从创伤书写的角度分析海明威的《印第安人营地》[J].九江学院学报,2021,40(3):83-86. |
[4]、 | 吕萌莘.沉重的男性痛苦——《印第安人营地》主题新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49-52. |
[5]、 | 余洪红.试析海明威《印第安营地》的语言特征[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2-24. |
[6]、 | 余洪红.试析海明威《印第安营地》的语言特征[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22-24. |
[7]、 | 王臻.“尼克”死亡情结之初体验——海明威短篇成长小说系列之《印第安营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360-361,365. |
[8]、 | 张艳.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强者的力量》中印第安人众生相[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7):57-60. |
[9]、 | 杨亚丽,解丽花.解读《华女阿五》中黄玉雪的成长历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4-86. |
[10]、 | 隋亚男.浮华阅尽别见天——《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的成长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112-115. |
[11]、 | 韩晔.从妇女主义视角分析《紫色》中西丽的内心蜕变历程[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0-52. |
[12]、 | 张明兰,王发德.从后殖民视角解读《痕迹》中印第安人的杂糅身份建构[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45. |
[13]、 | 乔艳.《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寻找自我的历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634-635. |
[14]、 | 张明兰.从《摇篮曲》解读印第安人的文化生态观[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203-205. |
[15]、 | 吴川颖,魏笑玲.意在言外——《十个印第安人》的语用解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7). |
[16]、 | 张宜波,刘秀丽,张娜.语用学视阈下的《十个印第安人》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4-128. |
[17]、 | 庄严.试论《大人物盖茨比》中尼克的叙事伦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4):52-56. |
[18]、 | 杜宁,吴金莲.浅谈《最后的莫希干人》折射出的印第安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
[19]、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5年成长历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 | 张 珍.《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格成长之旅[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9):122-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