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林语堂创作思想的变化——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心
引用本文:夏正娟,马群仁.论林语堂创作思想的变化——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心[J].延边大学学报,2013(6):122-126.
作者姓名:夏正娟  马群仁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2]盐城市教科院,江苏盐城224001
摘    要:林语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如何评价这一变化,成为学者们长期争议的话题.肯定前期创作的学者,多从社会性的层面考量;肯定后期创作的学者,则多从文学性的角度观照.不同视角的切入,极大地拓展了林语堂研究的空间.但考量一个作家的创作是否成熟,不能仅依据社会学或文学性的单一尺度,创作风格、思想主张稳定与否都是重要的考察标准.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仍处于“文化认同”的“延展期”,思想尚未稳定,文章论点常来源于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名家.及至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在西方文化中发现了克罗齐的美学理论,并将之与道家文化相融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即表现”、“表现即艺术”的口号,开始形成自己鲜明的理论主张.

关 键 词:林语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思想  克罗齐  道家文化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