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江柳.禅宗文化与书法艺术[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
[2]、 | 周全田.禅宗文化的悟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5):101-105. |
[3]、 | 邵丽英,孟艳,李军."抬高称谓"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成因[J].百色学院学报,2007,20(4):107-110. |
[4]、 | 郁诚炜.禅宗文化个性论要[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
[5]、 | 李桂芝,张志.描述性称谓及其翻译[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63-66. |
[6]、 | 刘强.中国人姓名的文化印记[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
[7]、 | 迟欣.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与禅宗文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0(5). |
[8]、 | 钟沈荣,张应斌.禅宗棒喝及其教育旨趣[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31-35. |
[9]、 | 丁夏.称谓与文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汉语称谓词语[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
[10]、 | 陆永峰.禅宗语言观及其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6):32-35. |
[11]、 | 英美家庭成员称谓及其异同[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2]、 | 孙金荣.再论王维的禅宗思想及其诗歌的禅宗意象[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97-102. |
[13]、 | 金婕.《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文化印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68-69. |
[14]、 | 徐奇堂.禅宗文化在岭南繁盛的原因[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
[15]、 | 徐玲.禅宗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9(2):81-83. |
[16]、 | 江柳.禅宗文化与书法艺术(之一)[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
[17]、 | 谭特立.湘东禅宗的传播及其影响[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 |
[18]、 | 周文德.重庆的历史称谓及其语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
[19]、 | 王卫平,郑立羽,许丽英.禅宗文化对现代人的心理调试及其作用的哲学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17. |
[20]、 | 王迎春.安庆禅宗文化流传与旅游开发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1):136-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