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浅谈我国古代文艺作品中的影射技法
引用本文:陈大维. 浅谈我国古代文艺作品中的影射技法[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11): 38-43
作者姓名:陈大维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    要:影射 ,作为一种文学技巧 ,最先出现在《诗经》 ,日后由于意识形态变化的原因 ,并在儒家文学观的指引下 ,逐渐推广到辞赋、散文、小说、词曲和戏剧所有文学领域 ,表现形式也由单一的比喻象征发展到多种类型 ,形成姿态横生、形式大备、羽翼丰满的艺术手段

关 键 词:影射  传统  针砭时弊  避实就虚
文章编号:1671-394X(2002)11-0038-06
修稿时间:2002-08-22

On Allusion as a Literary Technique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HEN Da-wei. On Allusion as a Literary Technique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2, 1(11): 38-43
Authors:CHEN Da-wei
Abstract:Allusion as a literary technique first appeared in The Book of Songs and later because of the shift of the ideology it spread to all literary areas,such as Cifu (poetic prose),prose,novel,Ciqu (poetry written to certain tunes in fixed number of lines and words) and drama guided by Confucian literary idea. The forms of expression of allusion developed from single metaphor to many types and thus formed varied mature artistic medium.
Keywords:allusion  tradition  satirize current affairs  stay clear of the enemy's main force and strike at his weak point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汪承栋.浅谈文艺作品的民族特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2).
[2]、王延坤.浅谈文艺作品的节奏[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Z1).
[3]、周庆基.浅谈我国古代的文字[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
[4]、李世砥.我国古代诗词中的爱国主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5]、刘永昌.浅谈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及其启示[J].江海纵横,2010(2):29-31.
[6]、工弋.浅谈我国古代的文献整理工作[J].南都学坛,1990(2).
[7]、李志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作品中的人物论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6):76-77.
[8]、张继雄,王馨可.浅谈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现代意蕴[J].华人时刊,2014(12).
[9]、李春燕.浅谈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沿革[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10]、程华平.论《牡丹亭》研究中的影射问题[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11]、任树民.教师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文学教育刍议[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150-152.
[12]、瞿明刚.中国古代悲感文化略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7(2):19-26.
[13]、张可礼.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4-24.
[14]、冯若春.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127-131.
[15]、姚红,崔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1):104-107.
[16]、李凯.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方法论再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5):86-90.
[17]、论古代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8]、樊宝英.多维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4.
[19]、郭明浩,张金梅.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不尽意[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3):74-77.
[20]、林衡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构想[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4):18-2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