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语言形式的探讨,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项重要内容。 魏晋以来,由于文字学、声韵学的发达,人们对语言形式问题的热情空前高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应对,亲朋好友间的书信往来,都以漂亮的辞句和流丽的声调为时尚。文学创作中对文辞的雕琢与美化,也较前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其间出现的几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不约而同地把语言形式问题放到了相当显目的位置,并予以有意识地张扬(也包括讨论性的批判)。清人章学诚曾说;“至于论文辞工拙,则举隅反三,称情比类,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或偶举精字善句,或品评全篇得失,令观之者得意文中,会心盲外,其于文辞,思过半矣。”《(文史通义·文理》)其中“文辞”云云,便抓住了当时批评家的用心及其理论著作的要害。从这一点看去,给六朝文学及文学批评冠以形式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