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康有为中西文化观初探
引用本文:唐明贵. 康有为中西文化观初探[J]. 阴山学刊, 2002, 15(6): 9-13
作者姓名:唐明贵
作者单位:唐明贵(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    要:
康有为生逢中西文化大碰撞的际会风云,深受古今中西诸学的熏陶,博通古今,学贯中西.他突破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束缚,在检讨中国文化若干不足基础上,比较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进而提出了会通中西的文化观.他反对全法欧美、主张保持和弘扬孔教的文化建设学说,对我们构建当代新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康有为  文化观  传统文化  孔教  西方文化
文章编号:1004-1869(2002)06-0009-05
修稿时间:2002-07-11

A Preliminary Research into Kang You-wei''''s Cultural Views o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马洪林.康有为文化观蠡测[J].学术研究,2003,2(10):92-98.
[2]、邓文金.徐复观文化观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9(4):120-125.
[3]、苗润田.孔子文化观之研究[J].齐鲁学刊,1998(6).
[4]、李晓东.西方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1,46(2):12-14.
[5]、康有为对墨子的身份归属和定位[J].齐鲁学刊
[6]、魏义霞.康有为、严复宗教观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2012(1):30-35.
[7]、蒋孝军.变革与保守之间——康有为孔教说之政治哲学考察[J].齐鲁学刊,2020(5).
[8]、王必胜.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11):54-55.
[9]、魏义霞.康有为视界中的老墨关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75-81.
[10]、魏义霞.孔子之道是什么——康有为视界中的孔子何以成为教主[J].人文杂志,2011(2).
[11]、李砂砂.略论康有为教育思想[J].阴山学刊,2002,15(3):83-86.
[12]、于毓蓝.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初探[J].晋阳学刊,2004(2):8-11.
[13]、曹容.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01-104.
[14]、高玉.中西文化交流与现代汉语体系的形成[J].学术研究,2009(9).
[15]、崔建华.中西方混合经济模式比较研究[J].学术研究,2002,25(9):83-87.
[16]、徐大超.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大国成长为背景[J].阴山学刊,2009,22(3):85-88.
[17]、赵晓红.中国西部农村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研究[J].学术探索,2014(8):115-119.
[18]、张允熠,张弛.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化背景的研究[J].学术界,2007(6):24-35.
[19]、王京华,韩红梅,葛永庆.中西方礼文化比较研究[J].河北学刊,2006,26(4):149-151.
[20]、甄建均.一种抗衡"中体西用"的文化方案——评康有为的"群体变用论"[J].江汉论坛,2006(11):39-4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