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马洪林.康有为文化观蠡测[J].学术研究,2003,2(10):92-98. |
[2]、 | 邓文金.徐复观文化观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9(4):120-125. |
[3]、 | 苗润田.孔子文化观之研究[J].齐鲁学刊,1998(6). |
[4]、 | 李晓东.西方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1,46(2):12-14. |
[5]、 | 康有为对墨子的身份归属和定位[J].齐鲁学刊 |
[6]、 | 魏义霞.康有为、严复宗教观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2012(1):30-35. |
[7]、 | 蒋孝军.变革与保守之间——康有为孔教说之政治哲学考察[J].齐鲁学刊,2020(5). |
[8]、 | 王必胜.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11):54-55. |
[9]、 | 魏义霞.康有为视界中的老墨关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75-81. |
[10]、 | 魏义霞.孔子之道是什么——康有为视界中的孔子何以成为教主[J].人文杂志,2011(2). |
[11]、 | 李砂砂.略论康有为教育思想[J].阴山学刊,2002,15(3):83-86. |
[12]、 | 于毓蓝.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初探[J].晋阳学刊,2004(2):8-11. |
[13]、 | 曹容.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01-104. |
[14]、 | 高玉.中西文化交流与现代汉语体系的形成[J].学术研究,2009(9). |
[15]、 | 崔建华.中西方混合经济模式比较研究[J].学术研究,2002,25(9):83-87. |
[16]、 | 徐大超.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大国成长为背景[J].阴山学刊,2009,22(3):85-88. |
[17]、 | 赵晓红.中国西部农村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研究[J].学术探索,2014(8):115-119. |
[18]、 | 张允熠,张弛.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化背景的研究[J].学术界,2007(6):24-35. |
[19]、 | 王京华,韩红梅,葛永庆.中西方礼文化比较研究[J].河北学刊,2006,26(4):149-151. |
[20]、 | 甄建均.一种抗衡"中体西用"的文化方案——评康有为的"群体变用论"[J].江汉论坛,2006(11):3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