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格物”、“致知”的阐释看泰州学派的演进——以王艮、罗汝芳、李贽为例 |
| |
引用本文: | 姚文永. 从《大学》“格物”、“致知”的阐释看泰州学派的演进——以王艮、罗汝芳、李贽为例[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147-150. |
| |
作者姓名: | 姚文永 |
| |
作者单位: | 1.运城学院 政法系, 山西 运城 044000 |
| |
基金项目: | 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资助项目(2011GX10);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2YJC770065) |
| |
摘 要: | ![]() 儒家经典《大学》本为《小戴礼记》中的第42篇,是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本的先秦儒家典籍。自从朱熹《大学》改本的出现和定型,此后数百年间,人们阅读《大学》时,一直受其影响。明代王学的发展是伴随着《大学》的不断解读而逻辑不断缜密的过程,也是对《大学》核心概念诠释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泰州学派的发展尤具有代表性,从王艮的“淮南格物”之说发展到李贽的“童心”说,既是对阳明先天预设之“良知”的不断消化的过程,也是对“良知”系统不断重建的必然;把“良知”先天预设还原到后天实践的演进,既是消融和降低“良知”动态性的过程,也标志着阳明心学的终结。
|
关 键 词: | 《大学》 泰州学派 格物致知 |
收稿时间: | 2011-04-20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