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需要、交往与分工理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三大基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文本学解读
引用本文:李金花,苗伟.需要、交往与分工理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三大基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文本学解读[J].理论界,2011(7):12-14.
作者姓名:李金花  苗伟
作者单位:1.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2.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天津,300191
摘    要: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到底哪一个文本才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围绕这一问题学界仍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比如有学者基于是否彻底彰显了人道主义价值诉求的视角,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代表了唯物史观的形成;有学者从是否揭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的秘密出发,认为《资本论》才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笔者认为,由于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因此,对这一问题剖析的方法是否成熟,实际上便成为判断唯物史观形成的基本标志。就此而言,由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阐述了需要理论、交往理论和分工理论,为人的自由和解放路径的探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从而彻底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从抽象的前提出发对人的解放所作的抽象解读,因而可以说已经标志了唯物史观形成。阐明这一点,对于呈现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需要  交往  分工  唯物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