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郭振华.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J].阴山学刊,1992(3). |
[2]、 | 李世英.论吴伟业叙事诗的审美特征[J].殷都学刊,1999(2). |
[3]、 | 糜静.试论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2(7):61-62. |
[4]、 | 吴功正.论隋代的文学审美特征[J].东岳论丛,2001,22(3):115-118. |
[5]、 | 杨红莉.汪曾祺小说审美特征生成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 |
[6]、 | 张美丽.清词丽句——论韦庄词的审美特质[J].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24-128. |
[7]、 | 王昌忠.论现代主义诗歌写作审美特质的综合[J].广西社会科学,2012(5):134-138. |
[8]、 | 张美丽.清词丽句——论韦庄词的审美特质[J].社会科学论坛,2008(8):124-128. |
[9]、 | 徐筱虹.论20世纪西方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J].北方论丛,2007(2):45-48. |
[10]、 | 王钦鸿.论审美理想的特征与价值[J].齐鲁学刊,2006(5):90-93. |
[11]、 | 王太阁.张说的审美情趣及其散文的审美特征[J].甘肃社会科学,2004(2):13-16. |
[12]、 | 李慧明.爱伦·坡的宇宙观及其审美内蕴[J].社会科学战线,2007(6):110-112. |
[13]、 | 顾笑瑜.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J].河南社会科学,2004,12(6):120-121. |
[14]、 | 郭东.中山装的审美价值取向与审美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15(4):39-43. |
[15]、 | 金琳.喜剧人物审美特征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1999(3). |
[16]、 | 赵敏.乌镇文化旅游审美特征的形成与反思——审美制度案例研究[J].社会科学家,2020(11):62-67. |
[17]、 | 谭燕飞.大学校训应有的审美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6(4):200-201. |
[18]、 | 禹建湘.网络文学的别现代审美特征[J].社会科学辑刊,2022(2):167-174. |
[19]、 | 陶国山.河姆渡骨器的审美特征[J].浙江社会科学,2006(6):180-182. |
[20]、 | 李俊国.文学审美者的审美救世之途--论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学理特征与功能悖论[J].江汉论坛,2005,5(10):118-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