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建安七体文论析
作者姓名:朱秀敏  宋金民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地域文化视阈中的湖南竹枝词研究”(12YBB206);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摘    要:七体自枚乘《七发》首创之后,作者继踵。建安七体文皆是虚构一主一客问答的招隐型作品,但它们并不是简单的模拟之作,在思想倾向上,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却也体现出当时对刑名之学的重视;在情感倾向上,作者的情感已由讽谏转向颂美,名为招隐,实为自招,并成为激励士人的劝仕之作;在艺术技巧上,注重语句的对仗工整,讲究音律的和谐,用典成分增多,体现出较强的骈化趋势。总之,建安七体文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受到了那个时代社会风气和政治背景的影响。

关 键 词:建安  七体  思想倾向  情感倾向  艺术技巧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唐春艳.孔融:“建安七子”中的异类[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2]、王鹏廷.建安七子诗歌创作实绩述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4):62-67.
[3]、胡旭.建安文人研究三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4).
[4]、唐晓萍.论建安散文使事用典的艺术表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5]、蔡德莉.建安文学断限之我见[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27.
[6]、建安文士群及其创作述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宋志民.论七体的形成和演进[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5):71-74.
[8]、傅正义.建安文学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土壤[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157-160.
[9]、熊良智."七体"文三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9):50-52.
[10]、张振龙.文学史上真正开宗立派的文学家产生时代——以建安文人的创作实绩与明清文论为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215-218.
[11]、徐柏青.论建安诗歌在创作上的特点[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6):15-19.
[12]、冯小禄,张欢.汉代七体赋的欲望世界与游戏心态[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7-62.
[13]、孙津华.从文献著录看“七体”的演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2):70-74.
[14]、郭建勋.“七”体的形成发展及其文体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5):53-59.
[15]、北京大学藏汉简《反淫》篇与七体[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元人代言体散曲简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7]、金文凯.论张孝祥的记体散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18]、李宏伟,管宗昌.再谈《七发》及唐前“七体”赋作的主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4):181-185.
[19]、黄南珊.明清文论对情感与理性内在特征的审美把握[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1):28-35.
[20]、许结.庄子体道词语的文论意涵[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1):60-68+180-18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