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从启蒙到世俗的文学转型——兼论“个人化写作”的文化意义
作者姓名:王冬梅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枣庄学院文学院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项目编号:BZH2017001);;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7CDSJ11、18CCXJ09);;山东省人文社科课题(项目编号:2019-SKZZ-4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中国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文学演进,经历了从启蒙到世俗的文学转型。"80年代文学"的个人话语指向人性、欲望、生命、尊严、价值等审美要素,对于苦难的审美观照具有启蒙的批判价值,同时具有修正启蒙话语的审美功能。世俗在"90年代文学"的表现更为突出,出现远离公共话语的消费化、"非历史化"和个人化的"个人化写作"。进入90年代,作家更关注文学的个人、自由和自己,文学的内容更多地包含个人体验、个人记忆、个人生活和个人价值。"非历史化""非社会化""价值悬空"等倾向让文学远离公共生活和公共话语,审美解构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文化建构。要警惕"个人主义"发展到"自我本质化"的倾向,这是考量个人与社会、文学与市场、"80年代"与"90年代"等关联问题的重要内容。

关 键 词:启蒙  世俗  个人化写作  “80年代文学”  “90年代文学”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