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原的“心画”历程——中原书法史考述
作者姓名:周俊杰
作者单位: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郑州,450014
摘    要:从贾湖到仰韶,从大河文化到成熟的甲骨文,再到殷周青铜器铭文及族徽符号,中国文字走过了从中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周三代的漫长过程,这一过程的发祥地,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大地。中原,是华夏文化的源头,也是书法艺术的故乡。秦代诸代表性刻石,在字法上规范了中国文字,确立了书法艺术内在的规定性,影响了此后两千年书法的进程。唐代,书法艺术完成了篆、隶、草、行、楷五体书的创建,这全面奠定了此后中国书法的格局。在这一变革中,作为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起到了核心作用。北宋的《淳秘阁法帖》作为阁帖之鼻祖,在传播、普及书法以及确立帖学作为中国书法史重要一脉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以北宋灭亡为界,在以后的数百年内,中原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式微。中原自三代至北宋数千年间灿烂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在瞬间衰落后再难重现。在此背景下,中原书法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从南宋到清末,中原书坛除王铎外,乏善可陈。倒是清末出生而活跃于民国的一些书家不甘于其时下状态,力图有所作为,写出了一些既具传统功力又有新意的作品。

关 键 词:书法  立法  刻符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五体书  帖学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许兴宝.“小词”考述[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4):96-101.
[2]、尹宁波,陈中泽.试析书法史上的“厚王薄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3]、陈静,李恺.情动于中,从“心”说画——陈静访谈录[J].中华儿女(海外版),2013(11):74-81.
[4]、额尔敦其其格.“脱那黑”考述[J].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06(2):39-40.
[5]、杨东晨,杨建国.周武王伐纣的历程和胜利原因考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3):33-39.
[6]、张科.“中原学”构建背景下的“中原作家群”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4).
[7]、孙蓉蓉.汉赋中的“谶纬”考述[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5-82.
[8]、“会昌伐叛”考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张永安.武陵“五溪蛮”的“五溪”考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10]、张金燕.宗炳的画学之思——“澄怀”[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5):71-72.
[11]、孙新雷.中原“商战”的理论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12]、中原“水土”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3]、吴伊凌,谢朝群.画皮画骨亦画心——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92-95.
[14]、张雅婧.明代“寄住毛怜卫”女真考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31-35.
[15]、徐立.书为心画——郜锦强书法艺术赏评[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168-168,F0003.
[16]、李程.“屈原赋二十五篇”考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4.
[17]、金灿灿.求是书院“中学教习”考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4):65.
[18]、许结.赋体“势”论考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50-156.
[19]、李禹阶.论阳明心学的“心即理”与“心”非“理”——基于认识论的 “心”“理”关系再思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67-76.
[20]、李杰.“心吧”——“钱途”不可低估[J].成才与就业,2003(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