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及其跨越的门槛条件:一个内生技术进步解释 |
| |
作者姓名: | 李海明 卢昀 伯莉红 |
| |
作者单位: | 1. 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市 400715;2. 西南大学 经济研究中心, 重庆市 400715;3. 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阳调查队, 贵州 贵阳 550001 |
| |
基金项目: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大项目“马克思和马尔可夫视阀下的阶级阶层演变与经济增长动态学研究”(SWU1809020),项目负责人:李海明;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内生增长视角的研究”(CYS16053),项目负责人:卢昀。 |
| |
摘 要: | 按照广为流行的世界银行分类标准,我国目前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不过这一概念还需要理论上的澄清。把资本积累外部性引入经典索洛模型,通过内生技术进步来解释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以及“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作用机理。论文构建ARIMA模型,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需要的人均产出和资本正外部性程度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机制下资本存量投入始终表现为经济正外部性,并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显著。而要想打破“中等收入陷阱”这种均衡状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必须超过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的门槛,经济才可能向收敛于高收入水平方向运动。研究表明,通过更好地发挥资本积累外部性作用,有希望在未来五年或稍长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关 键 词: | 索洛模型 “中等收入陷阱” 资本积累外部性 ARIMA模型 |
收稿时间: | 2018-10-19 |
|
|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