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镇化、乡贤回归与乡村振兴——基于浙中X村的田野调查 |
| |
作者姓名: | 赵秋倩 夏显力 王进 |
| |
作者单位: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延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
|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
| |
摘 要: |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城乡之间资本、人力、技术等要素资源的流动不断加剧,为乡村发展提供新契机。回归乡贤作为逆城镇化中的重要力量,具备城市与乡村双重社会经历,是城乡社会有机循环目标实现的重要纽带。其不仅为农村发展带来人口红利,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会重整农村社会劳力外流后的空心结构、调节"城市中心-乡村边缘"的非对称关系格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文章选取典型案例,运用田野调查方法,从乡村振兴现实出发,按照"逆城镇化→乡贤回归→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构建逆城镇化、乡贤回归与乡村振兴内在关联的理论分析框架,回答了逆城镇化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机联系起来、乡贤回归如何影响乡村振兴、乡贤回归在乡村振兴中作用效应的问题。根据对乡村振兴样态的具体考察,系统说明浙江省X村由城回乡的新乡贤H所带来的要素融合与城乡关系重塑、思维转换与村落价值激活、秩序回归与治理有效实现综合效应。从发展基础、循环条件、作用手段出发,分析乡贤回归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理,进一步得出逆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内在逻辑。其中,回归乡贤的资本富集优势、现代理念凸显构成行动资源的供给基础,社会联结紧密、德治效应明显是乡土逻辑助力的集中体现,创新治理技术、公共理性建构是对乡村伦理基础的再建。可见,城乡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回归乡贤对农村社会的建构力不可忽视,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实践先导。本文认为,城乡必须是双向流通的,城乡关系必须是对等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必须是具备现实可行性的。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抓住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新机遇,构建行之有效的城乡融合体系。乡贤回归这一重要形式,有力回答了逆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一致性的疑问,也为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形式、乡村有效治理基础以及完善乡村振兴制度框架提供科学依据。
|
关 键 词: | 乡村振兴 逆城镇化 乡贤回归 要素融合 公共理性 基层治理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