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尘封的汉语分析哲学原创史——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对于罗素哲学的创造性回应 |
| |
作者姓名: | 徐英瑾 |
| |
作者单位: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于通用人工智能与特定文化风土之间关系的哲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2BZX031)的阶段性成果; |
| |
摘 要: | 罗素在1920—1921年访问中国之后,其思想通过张申府等人的工作而在中国哲学界得到了积极的传播,罗素哲学的一些核心术语(如“感觉材料”、“摹状词”等)也为中国哲学家所知。但以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罗素哲学,则一直没有得到学界深入的研究。实际上,这几位哲学家虽然熟悉罗素思想,却至少在以下两个重要方面与其产生了巨大学术分歧:第一,在形而上学方面,冯友兰通过对维也纳学派的批判充分肯定了形而上学研究的合法性(而这一批评也与罗素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不屑态度形成了鲜明反差),而金岳霖基于“能—式—道”三概念的形而上学体系也完全摆脱了罗素所在英国经验论传统;第二,在认识论方面,张岱年与冯友兰的工作都具有鲜明的实在论色彩,并因此与罗素的准笛卡尔式思路产生了重大的区别。可以说,这是20世纪早期汉语世界中分析哲学的一段原创历史,这段被尘封了的历史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与反思。
|
关 键 词: | 经验论 能 式 道 形而上学 认识论 罗素 金岳霖 张岱年 分析哲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