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国文体意识的中和特征
作者姓名:高旭东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北京,100083
摘    要:方长安认为,中国现当代作家大都倡导文体间的相互渗透,追求文体的互文性效果,这种文体意识使他们的许多作品因文体融合而具有了新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的结构性张力,从而开风气之先;而既有的文学史著作,基本上是以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四大体裁为结构框架,这一文学史模式不仅看低了作品的语体和风格特点,而且四大体裁之外的作品或被误读,或遭盲视。罗振亚揭示了文体互渗中的悖论现象,认为创作和阐释者们潜心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学建设,在各个文体领域内构筑日臻成熟的文体审美规范和理论体系,但新文学的每一种文体又并不按预设的理论模式生长和发展,而是经常以逸出、偏离乃至对抗的姿态给相对稳定的理论规范制造尴尬与麻烦。高旭东认为,中国从先秦开始有了文体意识,但是这种意识的自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西方更强调分析与明晰的文体意识相比,中国的文体意识具有中国文化的中和特征,更注重文体之间的和合,也就是在差异的基础上讲求文体之间的互渗。

关 键 词:中国文学  文体互渗  悖论  反思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下载全文
相似文献(共20条):
[1]、蒋登科.九叶诗派与中国诗歌的文体意识[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4).
[2]、张克.论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的文体特征[J].东方论坛,2008,4(1):61-65.
[3]、佘佐辰.“文体意识”简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4]、叶岗.文体意识与文学史体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2).
[5]、刘志国.新时期长篇小说文体意识的自觉[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74-77.
[6]、胡欣.关于戏剧文体意识的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7]、胡全章.纯洁小说文体的自觉意识——吴趼人小说的文体意识研究之一[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40-43.
[8]、司春艳.论中国古代文体的规定性及符号学特征[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300-301.
[9]、朱行书.中国宪法意识特征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2):46-48.
[10]、王栋.扬雄赋论中的文体自觉意识[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5):44-48.
[11]、丁茂远.论新时期小说文体自觉意识[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12]、王兆阳.论梁启超新文体意识的形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3):83-86.
[13]、王茜.基于能力/行为视角对文体与文体意识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99-203.
[14]、郭玉生.两汉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J].南都学坛,2008,28(4):81-84.
[15]、滕冰冰.奥巴马就职演说的文体特征[J].南都学坛,2012,32(4):133-134.
[16]、散文诗文体特征论[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7]、郭康松,黄晔.古代谣谚的文体特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2):120-131+181.
[18]、吴滔,侯泊华.广告英语的文体特征[J].九江学院学报,2005,24(3):77-80.
[19]、肖丽君.现代主义文本的文体特征[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1):104-107.
[20]、莫再树.外贸英语信函的文体特征[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