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的身份焦虑--以卞之琳、冯至、穆旦为例
引用本文:胡辉杰,汪云霞.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的身份焦虑--以卞之琳、冯至、穆旦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4(2):19-23.
作者姓名:胡辉杰  汪云霞
作者单位:1. 湖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2.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本文以卞之琳、冯至、穆旦等现代主义诗人为例,对他们20世纪30、40年代诗歌创作中建构的民族想象以及由此反映出的身份意识进行了历史的回溯,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他们进入50年代后所面临的身份困境。50年代,不论是宏观的文化选择,还是具体的诗歌创作,现代主义诗人都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热情以及“蜕变”新生的愿望。然而,经历了思想和艺术“蜕变”的诗人,并没获得精神的自足与安慰,反倒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中。其诗人的身份遭遇了双重的质疑,一重源于时代和社会,另一重则源于自身。在尴尬处境中的现代主义诗人,缓解身份压力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文学翻译。

关 键 词:卞之琳  冯至  穆旦  民族想象  蜕变  身份焦虑
文章编号:1002-3240(2004)02-0019-05
修稿时间:2004年1月15日

On 1950's Chinese Modernism Poets' Status Anxiety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