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有善有不善说”的社会意义——兼与荀子、黑格尔比较 |
| |
引用本文: | 岑庆祺. 孟子“性有善有不善说”的社会意义——兼与荀子、黑格尔比较[J]. 东岳论丛, 2001, 22(2): 83-84 |
| |
作者姓名: | 岑庆祺 |
| |
作者单位: | 澳门中国哲学会,中国,澳门,邮政信箱:481 |
| |
摘 要: | 伦理学的基础是人性论。在我国历史上 ,孟子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人性论的学说。“孟子道性善。”〔1〕(《滕文公上》)“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1〕(《告子上》)孟子的“性善说” ,主张人性是善的 ,是无有不善的 ,它影响了儒家主流两千多年。导人向善 ,其功甚伟 !但仔细分析其理论 ,又应把他的学说正名为“性有善有不善说”。一他说人体有六官 :口、目、耳、鼻、四肢、心。“口之于味也 ,目之于色也 ,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 ,四支之于安逸也 ,性也。”〔1〕(《尽心上》)心之官与上面的五官不同 ,“心之官则思…
|
文章编号: | 1003-8353(2001)02-0083-02 |
修稿时间: | 2001-12-21 |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Mencius' Theory that Some Human Nature Is Good and Some Is Bad |
| |
Abstract: | |
| |
Keywords: |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