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宋代士大夫的自我意识与身份认同:从苏轼诗歌说开去
作者姓名:杨理论、骆晓倩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市 4007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宋诗文本与诗人自拟副文本互文性研究”(16YJA75016),项目负责人:骆晓倩;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两宋诗序及其文化意蕴研究”(SWU1309254),项目负责人:骆晓倩
摘    要:宋代士大夫自我意识的高涨,尤以政局稳定、文化承平的北宋中后期为最。折射在诗歌中,即是诗中突出的自我意识。在宋诗代表人物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笔下,诗中之“我”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自我意识最强者当推苏轼。苏轼在诗歌世界中的自我构建所彰显出的自我意识之强,超乎当时后世的诸多诗人,是宋代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苏轼自我意识高扬的突出表现,就是在他的诗歌文本中有大量标识自我身份的自称。诗歌自称是诗人“自我”在诗歌中的审美投射,在苏轼诗中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诗歌自称与现实社会身份一致的情况下,苏轼作为性格丰富的地方官长和幽绝之地的幽囚之人所彰显的自我意识;二是苏轼诗歌自称与现实社会身份不一致的情况下,诗人对理想“自我”的构建、追寻、回归与超越。宋代以号自称的文化潮流,表现出士大夫以第三人称的“他者”视野完成自我的检视,从而追求社会的认同。与欧阳修、惠洪、杨万里、陆游等其他士大夫相比,苏轼在自我检视中有着深刻的反省意识,这在宋代士大夫身上是十分罕见的。

关 键 词:宋代士大夫; 苏轼; 文人自号; 自我意识; 身份认同; 自省;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