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世界》:语言可以虚构出现实的范例 |
| |
作者姓名: | 张艳萍 |
| |
作者单位: | 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
| |
摘 要: | 语言的意义,不依赖于语言所指称的对象。语言所指称的对象不存在时,语言也是有意义的,这就为语言可以指向非现实并仍获得意义敞开了可能性。语言是在语言游戏中获得意义的。在语言游戏中,语言在遵循游戏规则的前提下自我运行。语言的这种自主性赋予了语言以多重功能。语言不仅具有复制功能,而且具有创造功能,因此,它不仅可以反映现实,而且可以虚构出现实。泰戈尔的小说《家庭与世界》就为语言可以虚构出现实这一论题提供了实证支持。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不仅用语言虚构了自我而且也虚构了他者,而这种虚构的动力机制则是人的欲望。
|
关 键 词: | 语言 虚构现实 《家庭与世界》 |
修稿时间: | 2011-07-06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