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法律程序的形式性与实质性--以对程序理论的批判和批判理论的程序化为线索
引用本文:季卫东. 法律程序的形式性与实质性--以对程序理论的批判和批判理论的程序化为线索[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43(1): 109-131
作者姓名:季卫东
作者单位:神户大学法学院,日本
摘    要:
本文通过对1990年代初期之后欧美政法思潮的重大转折以及中国法制改革经验的综合性考察,进一步探讨了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法律程序对于公共选择以及社会秩序正统化的深远意义。针对国内部分学者对强调程序性正义的疑虑,作者指出:现实中滥用形式和程序要件的弊端其实正是缺乏正当程序观念的结果,为此我们的确有必要对照公开、对等、透明以及公平等程序价值来检验和完善现行的程序规范。

关 键 词:法律程序  合法性  程序正义  实质正义
文章编号:1000-5919(2006)01-0109-23
收稿时间:2005-08-10
修稿时间:2005-08-10

On the Formality and Substantiality of Legal Procedure
JI Wei-dong. On the Formality and Substantiality of Legal Procedure[J].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6, 43(1): 109-131
Authors:JI Wei-dong
Affiliation:Law School, Kobe University, Japan
Abstract:
This article goes further into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legal procedures to public choice and legitimacy of social ord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ly value diversification, b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important turning points of political and legal thought in the Western world and experience of legal reform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90's. To counter the doubts and misgivings of some Chinese scholars on emphasizing procedural justic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defects or malpractice of misusing formalities and procedural requirements in reality are just the result of poor conception about due process, in this connection it is really necessary for us to judge and to perfect the procedural rules in operation measuring by the standards of procedural values including openness, equality, transparency and impartiality.
Keywords:legal procedure    legitimacy    procedural justice    substantial justice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引证文献(本文共被引21次):
[1]、我国互联网法院庭审制度的反思与发展进路[J].政法学刊
[2]、张青.转变中的乡村人民法庭——以鄂西南锦镇人民法庭为中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134-144.
[3]、范进学,张玉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在逻辑的梳理[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4).
[4]、王伟,孙振海.浅谈我国“公共利益”界定中的法律程序问题[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5(4):72-75.
[5]、刘靖华.反倾销正当程序规则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27(2):112-117.
[6]、何家芳.我国住房制度中政府责任研究[J].时代经贸,2011(11).
[7]、李小萍.论法律效力的形成机制——以哈贝马斯的法律有效性理论为视角[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48-53.
[8]、郭国坚,刘欣.中国司法改革的价值诉求[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48-54,59.
[9]、龙世发.法律事实的层次——基于司法过程的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10(1).
[10]、周功满.论行政程序的权力化及其权力制约功能的缺失[J].理论探讨,2010(4).
[11]、李国强,郑天娇.所有权公法限制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纵横,2009(10).
[12]、胡东飞.刑法目的对刑法解释方向的制约——基于同刑事诉讼法目的比较的分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1).
[13]、王琼雯.商谈法律理论视野下中国立法反思[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5).
[14]、丁永刚.对话方法的价值与局限——法律论证理论的视角[J].青海社会科学,2008(3):166-170.
[15]、叶国平.《正义论》中程序正义理论的一个研究提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16]、孙军帅,钱炜江.法律程序与法律职业——法治秩序下两因素之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8(8).
[17]、TU Ming—jun~2 LI Pei—qiong~2.改革开放30年的程序化建设历程[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21(6).
[18]、程关松,王国良.对行政互动关系的法律回应[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3):26-35.
[19]、杜曙光.程序正义理论的再梳理: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遵循罗尔斯思想发展的轨迹[J].河北法学,2007,25(8):2-5.
[20]、季涛.程序理性反抗价值虚无主义的徒劳——就\"新程序主义法学范式及其对中国法学发展之意义\"和季卫东教授商榷[J].浙江社会科学,2006(5):84-91.
更多...
相似文献(共20条):
[1]、刘冰清.价值冲突的实质性结构和形式性结构[J].新世纪论丛,2006(1).
[2]、金星,张玉东.对韦伯法律观的批判与反批判——以实质理性为视角[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127-129.
[3]、邬蕾.法律现代性中的决断论与规范论--以卡尔?施米特对法律现代性的批判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9-96.
[4]、沈晓阳.论机会平等的形式性要求与实质性要求[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2):22-25.
[5]、韩月娥.理论批判实际是理论联系实际中的主要形式 ——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4):54-57.
[6]、傅静坤.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以民法典制订为中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0(6):47-53.
[7]、孟欣然.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对我国代表人诉讼的启示--以”理性人假设”为线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8]、论哈贝马斯对法律与政治权力关系的理论批判与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朱艾雨.叔本华对霍克海默的影响——以批判理论的视角和情调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36(1):21-23.
[10]、米镝.价值分析:以正当法律程序为视角[J].南都学坛,2006,26(5):96-97.
[11]、张传新.法律思维的理性力量之源——论法律推理的形式性[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2):28-34.
[12]、汤茂定.法律程序功能论[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1(3):26-30.
[13]、解国华.论法律程序的正当性标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3):56-58.
[14]、林远明,阮威舒.论小额诉讼程序[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7(3):78-80,77.
[15]、宋振武.论司法的形式性与公正性[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1):36-40.
[16]、刘艳群,翁洁.试论人事诉讼程序的价值与法律基础——兼析构建我国人事诉讼程序的可行性[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4):55-58.
[17]、赵任凭.浅析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正当程序问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
[18]、马登科.论民事简易程序的基本法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1):116-121.
[19]、彭兆荣.文学人类学叙事的“形式实体”[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57-63.
[20]、徐刚.论法及法律的应然与实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4):24-2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