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理通婚圈形成与变迁:基于L氏家族五代人婚姻关系谱系的考察 |
| |
引用本文: | 梁海艳,代燕.农村地理通婚圈形成与变迁:[J].西北人口,2022,43(05):89-101.DOI:10.15884/j.cnki.issn.1007-0672.2022.05.008 |
| |
作者姓名: | 梁海艳 代燕 |
| |
作者单位: | 1.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2.曲靖师范学院,文化旅游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地理通婚圈对家庭代际支持功能的影响研究”(21XRK004);“2021年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202205AC160003) |
| |
摘 要: | 婚姻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现象,婚姻行为是透视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窗口。微观个体的婚姻态度、观念以及行为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宏观社会制度与结构的变化。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一个农民家族的婚姻谱系考察,追踪调查该家族自清朝末期以来五代人地理通婚圈的形成和变迁。研究发现:地理通婚圈扩张趋势明显,一方面表现为平均通婚距离在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通婚圈地域结构向外延展的趋势。通婚圈地域结构具有“回流婚姻”的平衡性特征和“洪流婚姻”的地域集聚性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通婚圈的形成和变迁原因不同,第一代到第三代,地理通婚圈基本都在本县范围内。这一阶段主要受“婚姻关系网”和“日常社交网与劳作关系”的影响。第四代出现了跨市通婚和跨省通婚的异地通婚,这一阶段主要受人口迁移流动影响。如何解决异地通婚带来的婚姻家庭问题,不仅需要夫妻双方及其父母共同努力,也需要从社区层面构建一个包容性的新型婚育文化。
|
关 键 词: | 农村 地理通婚圈 异地通婚 本地通婚 |
收稿时间: | 2022-04-24 |
|
|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人口》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人口》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