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共18条): |
[1]、 | 邰宇.沈从文、汪曾祺创作风格比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3):75-79. |
[2]、 | 冯静,金红.沈从文、汪曾祺小说文体及成因窥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81-83. |
[3]、 | 李志孝,陶维国.“人性”标尺下的不同言说——李健吾梁实秋文艺思想比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2):106-110. |
[4]、 | 蔡天星,杨鼎川.沈从文汪曾祺小说里的民歌[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1):19-23. |
[5]、 | 雷鸣.诗意乡土书写的“同向歧异”——沈从文、汪曾祺乡土小说比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89-92. |
[6]、 | “自我的言说”——论沈从文的文学自律观[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7]、 | 吴凤祥.对沈从文小说表现人性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4(1). |
[8]、 | 丁燕燕.“托物取象”与诗性言说——论古典文论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影响[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7-90. |
[9]、 | 田蓉辉.文人画与京派作家——以沈从文、汪曾祺、凌叔华为对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2-48. |
[10]、 | “托物取象”与诗性言说———论古典文论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影响丁燕燕[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1]、 | 田媛媛."京派"批评的"两翼"——试论沈从文与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5):66-70. |
[12]、 | 周聚群,王坚.乡村牧歌中的人性美——简评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J].宿州学院学报,2004,19(2):73-75. |
[13]、 | 鲜晓丽.沈从文孙犁笔下女性形象的比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6):104-108. |
[14]、 | 张娟,何希凡.沈从文和孙犁的"水情结"比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6):83-85. |
[15]、 | 黄寒冰.论沈从文文化审美品格的空间包容性及其生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1(3):51-54. |
[16]、 | 巴金与李健吾往来书信时间辨正[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7]、 | 朱晶.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常与变[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3(3):87-90. |
[18]、 | 曾小忙,黄华荣,梅金兰.老庄思想与沈从文的审美意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