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李健吾、沈从文、汪曾祺对“人性”的不同言说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文学院
摘    要:李健吾、沈从文和汪曾祺同是京派团体中的一员,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和描写人性。沈从文自称乡下人,以其独特的抒情笔调和文化视角构建起一个充满魅力的湘西世界,依托乡村,描写人性,建造希腊小庙,寻找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汪曾祺师从沈从文,致力于发掘自然、美好、健康、和谐的人性,关注现实生活和世俗百态,发掘向善的人性。与他们二人不同,李健吾则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入剖析人性,揭示人的善与恶、内心矛盾等,凸显人性的普遍与复杂。

关 键 词:李健吾  沈从文  汪曾祺  人性观  文学表现  人性观意义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n Humanity by Li Jianwu,Shen Congwen and Wang Zengqi
Abstract:
Keywords:
相似文献(共18条):
[1]、邰宇.沈从文、汪曾祺创作风格比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3):75-79.
[2]、冯静,金红.沈从文、汪曾祺小说文体及成因窥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81-83.
[3]、李志孝,陶维国.“人性”标尺下的不同言说——李健吾梁实秋文艺思想比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2):106-110.
[4]、蔡天星,杨鼎川.沈从文汪曾祺小说里的民歌[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1):19-23.
[5]、雷鸣.诗意乡土书写的“同向歧异”——沈从文、汪曾祺乡土小说比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89-92.
[6]、“自我的言说”——论沈从文的文学自律观[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7]、吴凤祥.对沈从文小说表现人性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4(1).
[8]、丁燕燕.“托物取象”与诗性言说——论古典文论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影响[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7-90.
[9]、田蓉辉.文人画与京派作家——以沈从文、汪曾祺、凌叔华为对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2-48.
[10]、“托物取象”与诗性言说———论古典文论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影响丁燕燕[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田媛媛."京派"批评的"两翼"——试论沈从文与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5):66-70.
[12]、周聚群,王坚.乡村牧歌中的人性美——简评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J].宿州学院学报,2004,19(2):73-75.
[13]、鲜晓丽.沈从文孙犁笔下女性形象的比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6):104-108.
[14]、张娟,何希凡.沈从文和孙犁的"水情结"比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6):83-85.
[15]、黄寒冰.论沈从文文化审美品格的空间包容性及其生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1(3):51-54.
[16]、巴金与李健吾往来书信时间辨正[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7]、朱晶.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常与变[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3(3):87-90.
[18]、曾小忙,黄华荣,梅金兰.老庄思想与沈从文的审美意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8-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