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地方感”与空间美学的意义结构表达
作者姓名:裴萱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项目号:17ZDA26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微空间’与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研究”(项目号:19YJCZH12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
现代性工程建构了时间与空间的新秩序,推动空间整体知识场域的形成。地方、地方性、地方感等正是现代性的产物,在与空间的对立关系中得到凸显。地方感的生成维系了主体与地方、地方与空间以及主体日常生活结构之间的诗性情感话语,通过“主体”“社会”“生活”三个维度凸显空间美学的意义结构。其一,地方感作为主体空间意识的组成部分,通过地方体验的方式构建符号意义。主体的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以及地方栖居等成为意义结构的深层维度。其二,地方感是现代性工程与社会空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审美现代性反思的话语策略。“认知图绘”的感性救赎原则与“另类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凸显了地方感的社会文化意义。其三,地方感重构了主体在数字化生活中的感性认知方式,实现空间嵌入机制的回归,彰显了“千高原”般自由的空间美学景观。“再地方化”与“流动地方感”不仅重塑了主体的视知觉审美机制,也赋予了后现代主体感性认知与精神栖居的自由。

关 键 词:地方感  空间美学  地方栖居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  虚拟景观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