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论梅村体与小说、戏曲的文体互动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 文学院,山东 枣庄 27700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摘    要:

关 键 词:梅村体  歌行  小说化  戏曲化  文体互渗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沐金华.论梅村体[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2).
[2]、叶桂桐.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诗歌的互动[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2):196-202.
[3]、何振球.论杨圻的梅村体歌行[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4]、郝爱萍.汪曾祺小说文体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
[5]、程相占.论“梅村体”的用典[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6]、王青,姚海燕.韩少功小说文体观念与文体实验刍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2):82-86.
[7]、汪超.论明清传奇戏曲的特殊文体“四节体”[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6-130.
[8]、林岗.论案头小说及其文体[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6).
[9]、温奉桥,李萌羽.论张恨水小说的文体现代性[J].东方论坛,2004(5):37-43.
[10]、刘加媚.论现代主义小说的意识流文体[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2):49-53.
[11]、熊修雨.论汪曾祺小说的文体意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1):63-68.
[12]、左鹏军.梁启超小说戏曲中的粤语现象及其文体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2):18-28.
[13]、任广田.论鲁迅杂文、散文文体对小说的渗透[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14]、王颖.中国现代诗化小说文体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2-96.
[15]、丁茂远.论新时期小说文体自觉意识[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16]、张宇声.论“梅村体”所受李、杜歌行之影响[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17]、周水涛(.论小城镇叙事小说的文体发育与成熟[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2):156-162.
[18]、周水涛(.论小城镇叙事小说的文体发育与成熟[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2):156-162.
[19]、刘进才.论京派作家的小说文体观[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1):63-67.
[20]、徐世中.论吴梅村与岭南文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