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他者的理解:《庄子》的思考——从濠梁之辩说起
引用本文:杨国荣. 他者的理解:《庄子》的思考——从濠梁之辩说起[J]. 学术月刊, 2006, 0(8)
作者姓名:杨国荣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上海200062
摘    要: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沟通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在对人之“在”的沉思中,庄子对此作了多方面考察,后者首先体现于濠梁之辩。濠梁之辩在理论上既涉及他人之心是否可知,也关联着“如何可能知”与“以何种方式知”有无区分或二者能否等同。惠施作为对话的一方对前一个问题持怀疑的态度,但其推论的过程又包含着内在的悖论;庄子对鱼之乐的可知性予以了确认,后者同时蕴涵着对他人之心是否可知这一问题的肯定回应。不过,在论证以上立场的过程中,庄子又将“如何可能知”的问题转换为“以何种方式知”,从而在逻辑上犯有转换论题的错误。当然,知“鱼”之乐所隐喻的知他人之心,同时又涉及社会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解、沟通过程。从后一角度看,肯定他人之心的可知性,无疑为确认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相互理解、沟通的可能性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广而言之,人存在于世,总是难以避免与他人的共处,而在共处或“群于人”的过程中,则不能不发生彼此之间的交往及相互理解,庄子着重分析了存在境域对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影响。通过共处、交往过程中的对话而达到相互理解,以存在方式及存在形态的转换为其指向。就人自身之“在”而言,存在形态既涉及外在的生活境域,也关乎内在的精神世界,庄子对后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关 键 词:濠梁之辩  他人  存在境域  理解

Understanding of the Otherness: Reflecting Zhuang Zi
Yang Guorong. Understanding of the Otherness: Reflecting Zhuang Zi[J]. Academic Monthly, 2006, 0(8)
Authors:Yang Guorong
Affiliation:Yang Guorong
Abstract:
Keywords:the debate of Hao-Liang   otherness   field of being   understanding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