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进入审美存在的可能路径 |
| |
作者姓名: | 卢春红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21BZX025 ) |
| |
摘 要: | 追溯"物"在思想流变的实际状况,审美存在构成其得以呈现的基础条件.凭借自身的整体性本质,物之为物抗拒思维的规定,却接纳并依赖感性的触碰.自审美存在通过美的艺术而显示自身的感性本色以来,主体的评判能力凭借"无形式"呈现出"自然"意义上的物进入审美存在的近代路径.不过,"物"并未止步于自然这一近代身份,而是伴随思想背景的转换,获得其进入审美存在的当代路径.当审美存在以突破主体之藩篱的方式而落实于"此",成为诗意的栖居,艺术作品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中呈现出接纳物的"大地"路径,而物也由此以"环境"身份现身审美存在;而当审美存在将主体的感性能力落实于"此",成为具身化的主体——身体时,其经由知觉空间与情感空间的关联,呈现出接纳物的"气氛"路径,并让物以"生态"身份融入审美世界.回顾物进入审美存在的历程,从"无形式"到"大地"到"气氛",揭示的既是各自不同的独立路径,也是物与审美存在二者之间渐次显露的本质关联,正是后者成就了"物"的真正本色.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