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Aziza Khazzoom.What makes women sick: Maternity, modesty, and militarism in Israeli Society[J].Gender Issues,2001,19(2):87-90. | [2]、 | Laura L. Miller.Feminism and the exclusion of army women from combat[J].Gender Issues,1998,16(3):33-64. | [3]、 | Heather Antecol,Deborah Cobb-Clark.Men, women, and sexual harassment in the U.S. military[J].Gender Issues,2001,19(1):3-18. | [4]、 | 单雪梅.欧茨的罗曼司、滑稽模仿与女性主义[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5):129-132. | [5]、 | 李叔君.科学知识、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39-42,60. | [6]、 | 张宗蓝.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与中国的女性文学发展[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3):72-76,87. | [7]、 | 闫薇.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概念、发展与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37(3):17-19. | [8]、 | 孙桂荣.后女权主义:消费社会的女权走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1):78-81. | [9]、 | 孔明安.象征交换、诱惑与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 [10]、 | 娄贵书.岛国环境、骑马民族、生存方式与日本军国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73-81. | [11]、 | 陈婉娴.人本主义、女性主义与理想主义三重奏--论舒婷及朦胧诗审美典范的意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3):88-91. | [12]、 | Anthony D,Robbins T,Doucas M,Curtis TE.Patients and pilgrims.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 psychotherapy of converts to eastern mysticism[J].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77,20(6):861-886. | [13]、 | 阚新玉.江苏省高校学生体育课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5):123-125. | [14]、 | 董以红.官僚制改革的女性主义视角[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16(1):49-52. | [15]、 | 易显飞,章雁超,傅畅梅.文化女性主义视域中的技术[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 | [16]、 | 苏新连.再谈女权主义与英语的性别歧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145-150. | [17]、 | 李芹,张悦,戴永梅,苗苗,史爱武.系统健康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知、信、行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447-449. | [18]、 | 荆兴梅.《飘》的女性主义解读[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2):76-80. | [19]、 | 刘静.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5):74-78. | [20]、 | 赵静红.女性主义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一个本土化的理论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16(5):40-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