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总是愁人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郁气质 |
| |
作者姓名: | 杨经建 |
| |
作者单位: |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
| |
摘 要: | 忧郁意识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承载方式和生命体验方式.忧郁意识在文学中以审美体验形式出现时,便成为"美丽"的"总是愁人"的艺术化生命感觉.由于中西文明的形成机制和思维方式不同,西方文学更倾向于悲剧性和悲剧意识,中国文学则主要体现出忧郁性与忧郁精神.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继承传统文学忧郁因质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性焦虑"并形成了特定的忧郁气质和基调,在创作表现上呈示出"契珂夫式忧思"、"川端康成式忧悒"和"维特式忧怨"等三种形态.不过,20世纪中国文学并非全然没有悲剧性质素,因为忧郁意识的极致便趋向忧患精神并逼近悲剧意识,像鲁迅、北岛等作家的创作都体现出明确的忧患意识和或隐或现的悲剧精神.
|
关 键 词: | 20世纪中国文学 忧郁意识 悲剧意识 忧郁美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