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理论下的探讨: 抵货运动产生的驱动力量及其生成机制———以 1923 年津埠抵制日货运动的产生为例简 |
| |
作者姓名: | 魏国栋 |
| |
作者单位: |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
| |
基金项目: |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09BLS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9YJC770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CZS037)的阶段性成果. |
| |
摘 要: | 以1923年津埠抵制日货运动的产生为例,运用社会学集体行动理论中的情感论,从社会史角度深入剖析促使抵货运动产生的激发事件、内在驱动力量乃至抵货运动的生成机制,可知:从宏观层面来看,抵货运动的产生需要一个具有“道德震撼”意义的“符号性事件”来激发。民众的“集体心理”即对列强(日本)“共同的愤恨”与共同的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等爱国情感是抵货运动产生的内在驱动力量。从微观层面上来讲,抵货运动生成机制的具体阶段与环节包括:强烈刺激一聚众接触一集体磨合;充分暗示一循环反应一集体兴奋;社会感染一集体行动等。
|
关 键 词: | 抵货运动符号性事件集体心理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