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明清时期的审美感应理论
引用本文:郁沅.明清时期的审美感应理论[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20(4):5-15.
作者姓名:郁沅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摘    要:明清时期是审美感应理论的成熟期,王夫之、石涛、刘熙载、王国维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对心物交感辩证统一的认识既深刻,又各有特点。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石涛的“神遇”“迹化”论,刘熙载的主客体“相摩相荡”论,王国维的心物交融论,分别探讨了审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用感应理论来透视意象与意境的构成要素,指出感应方式的不同是形成不同意象和意境类型的原因。审美感应理论还渗透到读者的阅读、欣赏过程中,形成中国特有的感应接受理论。

关 键 词:审美感应理论  心物交融论  情景相生论  感应方式  明清时期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中国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