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肖荣,王秀云.关于落后国家实现“双跨越”的若干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 [2]、 | 刘保国.如何看待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新变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6):28-32. | [3]、 | 肖荣,王秀云.试论落后国家的双跨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6(1):91-95. | [4]、 | Roberto Impicciatore.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of the Italian Second Generation in France[J].Revue europeenne de demographie,2015,31(5):529-560. | [5]、 | 柳传珍.对欠发达地区政府信用问题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4):51-53. | [6]、 | 彭静,许鲜苗.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路径探讨——基于重庆市的调研[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5). | [7]、 | 马海霞,俞海.重新审视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战略[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1):21-24. | [8]、 | 莫岳云,王晓燕.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历史演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37-44. | [9]、 | 吕天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是次发达县经济发展的关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36-138,141. | [10]、 | 魏洁.发达国家高校薪酬制度解析与启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0-84. | [11]、 | 徐今雅.发达国家学士后教师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75-78. | [12]、 | 杨立安.发达国家人力资源过剩的原因及解决方案[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2(4):30-31. | [13]、 | 周毕芬,阙春萍.构建欠发达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80-84. | [14]、 | 邓晓海.欠发达地区基层政府治理创新与发展——基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证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5):89-92. | [15]、 | 崔景华,金明玉.试析发达国家的产业废弃物税收制度[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35-39. | [16]、 | 陈维政,李贵卿.西方发达国家实施工作分享制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35(4):98-104. | [17]、 | 范明.经济欠发达地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基本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 [18]、 | 韩新宝.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我国社会中介组织[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39-41. | [19]、 | 李春芳,苟克鼎.发达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6):101-104. | [20]、 | 王伟年.发达国家城市社区休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2-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