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朱熹、王夫之哲学比较——兼论王夫之对朱熹理学形上根基的颠覆
作者姓名:魏义霞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摘    要:朱熹与王夫之一个是理学之集大成者,一个是气学之集大成者。两人对理与气的不同推崇通过理气观、道器观、有无观和动静观全面展示出来,恰成对立之势。这种对立并非偶然,而是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王夫之自觉批判理学的结果,他的哲学建构便是对朱熹哲学形上根基的颠覆。有鉴于此,朱熹与王夫之的哲学不仅表明了两人哲学的差异,而且直观地展示了宋明理学与早期启蒙思潮的分歧。

关 键 词:朱熹  王夫之  哲学比较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魏义霞.朱熹、王夫之哲学比较——兼论王夫之对朱熹理学形上根基的颠覆[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9.
[2]、赵明.王夫之对朱熹理学的批判[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3).
[3]、张政清,张传湘.王夫之对朱熹唯心主义理学的批判[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3).
[4]、李良华.柏拉图正义论与朱熹理学比较采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Z2).
[5]、黄世福.朱熹理学与佛学心性论比较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6-10.
[6]、论朱熹理学的诠释学建构[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沈时凯.朱陆情谊与理学分派——对朱熹哲学范型流变的探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10-17.
[8]、史少博.论朱熹易学与理学的沟通[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2):40-44.
[9]、何乃川.论李侗的理学思想及其对朱熹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10]、韩立平.从心性论看朱熹文学思想——兼论朱熹对苏轼文章的批评[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3):14-19.
[11]、魏志远.由“格物致知”看朱熹的理学地位——对朱熹心性论和工夫论的再认识[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2).
[12]、贾喜平.朱熹哲学的合理价值与新安理学的创新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3):118-122.
[13]、史向前.仁、生、理三位一体的理学形上架构[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14]、周必大、朱熹与吕、范解仇公案——兼论南宋政治上的调和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5]、马育良.王夫之对朱熹性情论的反思及其“兴观群怨”新说[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16-23,126.
[16]、陈声柏.朱熹、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较——兼论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17]、沈时凯.宋代理学的历史形上说——兼谈朱熹、陈亮义利王霸之辩的实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8-14.
[18]、黄广琴.朱熹的理学与道家、道教的关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19]、朱熹:因中原文献之传而编辑宋儒理学之大成——兼论朱熹与吕祖谦的编辑架构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周欣.《太极图说解》的理学思想述略——兼论朱熹与周敦颐的思想渊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6-8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