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责特点、逻辑及优化 |
| |
作者姓名: | 成海燕 |
| |
作者单位: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19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国家安全问题的若干社会经济问题智库研究”(71642001);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后疫情时期提升河北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科技政策研究”(21557610D) |
| |
摘 要: |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过程中的问责对于提高应急管理效率、维持和提升政府公信力至关重要。从声誉视角建立问责分析模型,对1998—2018年中国自然灾害问责事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公众关注度/争议性、问责主体的问责职能强度、事件案发所处应急阶段、强调的核心能力声誉和问责客体职级/层级对问责结果起到不同程度的显著的正向作用。特点有:个人问责为主而集体问责为辅、问责客体集中于基层和中层且越往上层越递减;重应急救援与重建、轻预警、忽视预防问责;重道德和程序能力问责,轻绩效、忽视技术能力问责等。内在逻辑为:高度关注民声与舆情,优先考虑道德能力(捍卫人民生命安全)和程序能力(遵从社会制度与规则)声誉进行问责,通过不同问责职能强度的问责主体,采取“上下分治”的问责策略,以最大激发中层动员力和基层执行力以合力抗灾;这也正是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优势与短板的主要根源所在。优化建议:以公共利益为准绳判断问责正当性、重视预防预警和技术能力问责、健全和落实问责及监督与纠错机制等。
|
关 键 词: |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核心能力声誉 公众关注度 事发所处应急管理阶段 问责客体职级或层级 问责主体的问责职能强度 |
收稿时间: | 2020-06-15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