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宋诗新质与欧梅唱和
引用本文:吴大顺. 宋诗新质与欧梅唱和[J]. 晋阳学刊, 2003, 0(5): 80-84
作者姓名:吴大顺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    要:宋代相沿成习的优游唱和之风为宋诗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文化空间,唱和诗示才过人、追慕仿效的心理动机和唱和双方互动的运行机制是宋诗新变的重要内驱力;欧梅唱和正值诗歌变革的关键时期,迎合了当时诗坛普遍要求革弊创新的社会心理,二人唱和中超越常规的新奇因素便很快得到诗坛认可,成为宋诗新的审美特质。

关 键 词:欧梅唱和  动机  宋诗新质
文章编号:1000-2987(2003)05-0080-05
修稿时间:2003-05-20

New Features of Song Poetry and Ou-yang Xiu & Mei Yao-chen''''s Poem-writing to Each Other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吴大顺.论欧梅唱和诗的创作动机[J].学术论坛,2004(1):142-145.
[2]、吴大顺.欧梅唱和与宋诗革新[J].船山学刊,2004(1):131-134.
[3]、吴大顺.论欧梅诗派的诗歌风貌[J].湖南社会科学,2009(1):156-159.
[4]、吴大顺.论欧梅诗派及其发展历程[J].湖南社会科学,2011(2).
[5]、徐宇春.苏轼唱和诗初探[J].青海社会科学,2006(2):74-78.
[6]、王卓华.从几部唐代唱和总集看刘禹锡的唱和诗[J].殷都学刊,2005(4):76-79.
[7]、肖瑞峰.论刘禹锡与牛僧孺的唱和诗[J].浙江社会科学,2015(1):107-113,160.
[8]、北宋唱和乐府诗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
[9]、葛恒刚.京师词坛赠柳词唱和与清初稼轩风[J].江苏社会科学,2011(3).
[10]、李福标.皮陆唱和的心理分析[J].学术研究,2002(4):126-130.
[11]、姜异新.互为方法的启蒙与文学[J].东岳论丛,2010,31(8).
[12]、陈玉兰,骆寒超.词的运思结构对新诗的影响[J].河北学刊,2010,30(1).
[13]、莫砺锋,程杰.新时期中国大陆宋诗研究述评[J].阴山学刊,2000(2).
[14]、张立荣.宋庠、宋祁的七律创作及其诗史意义[J].齐鲁学刊,2009(6).
[15]、刘洪生.唐诗与宋词的传播艺术[J].中州学刊,2006(5):249-252.
[16]、从豪杰到圣贤:宋诗中“丈夫”形象的意义新变[J].中州学刊
[17]、王万发,冯云轩.宋代山水画与词的美学特征[J].重庆社会科学,2013(7):78-83.
[18]、张金明.査慎行之宋诗精神首开清初宗宋诗派[J].河北学刊,2011,31(5).
[19]、申屠青松.清代浙江宋诗选本及其野逸倾向[J].北方论丛,2011(5):18-22.
[20]、邱美琼,邱青青.日本学者山本和义的宋诗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3):122-12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