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张国旺.孤独个体的共同生活:自然社会的“自然”与“社会”[J].社会,2016,36(6):32-54. | [2]、 | 吴长青.从“策略”到“伦理”:对“依法抗争”的批评性讨论[J].社会,2010,30(2):198-214. | [3]、 | 倪玉珍.寻求对“社会”的理解:圣西门的社会生理学[J].社会,2019,39(1):184-210. | [4]、 | 杨宜音,张曙光.在“生人社会”中建立“熟人关系”——对大学“同乡会”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社会,2012,32(6):158-181. | [5]、 | 肖瑛.回到“社会的”社会学,[J].社会,2006,26(5):1-56. | [6]、 | 周飞舟.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J].社会,2017,37(4):143-187. | [7]、 | 悦中山,李树茁,靳小怡,费尔德曼美.从“先赋”到“后致”: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J].社会,2011,31(6):130-152. | [8]、 | 姚俊.“关系”与“结构”的双重视角:一项工作绩效与社会网络关系的实证研究[J].社会,2009,29(2):162-178. | [9]、 | 崔应令.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J].社会,2015,35(2):29-57. | [10]、 | 张江华.“乡土”与超越“乡土”:费孝通与雷德斐尔德的文明社会研究[J].社会,2015,35(4):134. | [11]、 | 孟庆延.“读活的书”与“算死的账”:论共产党土地革命中的“算账派”[J].社会,2016,36(4):40-75. | [12]、 | 肖仕豪.“未成年人”的“生”与“死”——以美、日为借鉴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2016,36(4):212-240. | [13]、 | 闻翔.从“大众社会”到“社会学的想像力”理解米尔斯的一条内在线索[J].社会,2012,32(4):1-23. | [14]、 | 李猛.未完成的“自然社会”:现代社会的人性基础与规范构成[J].社会,2016,36(6):78-96. | [15]、 | 关锋.“必须保卫社会”与国家种族主义——解读福柯《必须保卫社会》[J].社会,2014,34(5):206-227. | [16]、 | 邴正,蔡禾,洪大用,雷洪,李培林,李强,王思斌,张文宏,周晓虹.“转型与发展:中国社会建设四十年”笔谈[J].社会,2018,38(6):1-1. | [17]、 | 张巍卓.滕尼斯的“新科学”:“1880/1881年手稿”及其基本问题[J].社会,2016,36(2):99-122. | [18]、 | 周黎安.行政发包的组织边界:兼论“官吏分途”与“层级分流”现象[J].社会,2016,36(1):34-64. | [19]、 | 王洪伟.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J].社会,2010,30(2):215-234. | [20]、 | 周雪光.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事制度[J].社会,2016,36(1):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