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对“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传统的解读
作者姓名:刘亚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    要:通过分析“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路径中有关社会、文化等概念,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从而弥补当下记忆研究无范式的缺陷。这一范式尤其体现在与神圣记忆密切相关的“社会框架论”、社会品质,以及卡农、神话、节日等概念中。从社会学角度看,能够促发人们回忆的社会力来自涂尔干所谓的“神圣社会”。哈布瓦赫记忆理论中的“社会框架论”和“社会品质”概念是涂尔干的“社会本体论”思想的核心表现,由此形成一种哈布瓦赫的“神圣记忆观”。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卡农”,也是一种神圣记忆。卡农等概念是扬·阿斯曼对哈布瓦赫的“社会框架论”的继承和推进。上述要素构成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的基础。从“取向”讨论转向“范式”分析,有助于推进社会记忆研究传统的生成和发展。

关 键 词:集体记忆  社会框架  文化记忆  卡农  神圣记忆  
点击此处可从《社会》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社会》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相似文献(共20条):
[1]、张国旺.孤独个体的共同生活:自然社会的“自然”与“社会”[J].社会,2016,36(6):32-54.
[2]、吴长青.从“策略”到“伦理”:对“依法抗争”的批评性讨论[J].社会,2010,30(2):198-214.
[3]、倪玉珍.寻求对“社会”的理解:圣西门的社会生理学[J].社会,2019,39(1):184-210.
[4]、杨宜音,张曙光.在“生人社会”中建立“熟人关系”——对大学“同乡会”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社会,2012,32(6):158-181.
[5]、肖瑛.回到“社会的”社会学,[J].社会,2006,26(5):1-56.
[6]、周飞舟.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J].社会,2017,37(4):143-187.
[7]、悦中山,李树茁,靳小怡,费尔德曼美.从“先赋”到“后致”: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J].社会,2011,31(6):130-152.
[8]、姚俊.“关系”与“结构”的双重视角:一项工作绩效与社会网络关系的实证研究[J].社会,2009,29(2):162-178.
[9]、崔应令.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J].社会,2015,35(2):29-57.
[10]、张江华.“乡土”与超越“乡土”:费孝通与雷德斐尔德的文明社会研究[J].社会,2015,35(4):134.
[11]、孟庆延.“读活的书”与“算死的账”:论共产党土地革命中的“算账派”[J].社会,2016,36(4):40-75.
[12]、肖仕豪.“未成年人”的“生”与“死”——以美、日为借鉴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2016,36(4):212-240.
[13]、闻翔.从“大众社会”到“社会学的想像力”理解米尔斯的一条内在线索[J].社会,2012,32(4):1-23.
[14]、李猛.未完成的“自然社会”:现代社会的人性基础与规范构成[J].社会,2016,36(6):78-96.
[15]、关锋.“必须保卫社会”与国家种族主义——解读福柯《必须保卫社会》[J].社会,2014,34(5):206-227.
[16]、邴正,蔡禾,洪大用,雷洪,李培林,李强,王思斌,张文宏,周晓虹.“转型与发展:中国社会建设四十年”笔谈[J].社会,2018,38(6):1-1.
[17]、张巍卓.滕尼斯的“新科学”:“1880/1881年手稿”及其基本问题[J].社会,2016,36(2):99-122.
[18]、周黎安.行政发包的组织边界:兼论“官吏分途”与“层级分流”现象[J].社会,2016,36(1):34-64.
[19]、王洪伟.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J].社会,2010,30(2):215-234.
[20]、周雪光.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事制度[J].社会,2016,36(1):1-33.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