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当代小小说理论的复苏和初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小小说研究述论
引用本文:闫占士. 当代小小说理论的复苏和初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小小说研究述论[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4, 23(1): 62-65
作者姓名:闫占士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学院艺术系,江西抚州344000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是当代小小说研究的复苏和初步发展期,它以零星的单篇论文形式出现,对小小说重又崛起的原因,小小说的性质、名称、源流及文体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尽管这些探讨还不系统,还存在着表面化、雷同化的弊病,但由其中闪现的智慧火花所凝成的理论片断,仍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小小说研究高潮的到来作了充分的准备。

关 键 词:当代文学 小小说理论 20世纪80年代 名称 文体特点 性质 源流
文章编号:1001-635X(2004)01-0062-04
修稿时间:2003-09-01

The Resuscitation and Initial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n Modern Mini- novels--On the Research of Mini - novels at the Beginning and Middle Age of 1980s
YAN Zhan-shi. The Resuscitation and Initial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n Modern Mini- novels--On the Research of Mini - novels at the Beginning and Middle Age of 1980s[J]. 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4, 23(1): 62-65
Authors:YAN Zhan-shi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and middle age of 1980s , the research on modem mini-novels began to revive and step into its initial development period. It appeared in the form of single essays and discussed about the characters, names, origins and literary features of mini-novels , as well as why they began to rise again. Though the discussions were not systematically organized and somewhat superficial and echoing others, the essence, refined from those outstanding works, still made full preparation for the climax of research on mini-novels during the end of 1980's and the beginning of 1990's.
Keywords:mini - novel  rise  origin  pace of living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18条):
[1]、闫占士,杜文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小小说研究述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4(5):47-49.
[2]、高音.旗语--在戏剧实验的20世纪80年代[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2):42-47.
[3]、张春.20世纪 90年代中国小小说纵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5):17-20.
[4]、郭媛媛,王季.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2):137-139.
[5]、何玉.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保钓运动述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3).
[6]、杨剑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陈三立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6):20-24.
[7]、叶帮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宋诗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6):78-83.
[8]、昝金生.20世纪20~30年代江南地区农民银行述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
[9]、孙艳丽.20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0-352.
[10]、赵瑛.20世纪80年代以来布朗族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2):72-76.
[11]、刘士林.海派文化与新轴心时代的中国开端形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5).
[12]、陈思广.论20世纪80年代后战争小说的崇高审美形态及其新变[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4):38-43.
[13]、郭辉.文明冲突视域下中国近代史开端动因探微[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116-118.
[14]、陈曦.80年代以来近代湖南经济史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2):52-54.
[15]、何冰.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双钢琴音乐创作[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4):92-94.
[16]、魏韶华,王雪媛,宋祖华.从小说到电影——19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J].东方论坛,2005(5):29-33.
[17]、李丕显.主体性文学论的先声:冯雪峰的典型创造论及其深层底蕴[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5):47-52.
[18]、于斌.论汉初道家治国思想的勃兴与衰落[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30-33.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