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孝”的历史命运及其原始意蕴
引用本文:焦国成,赵艳霞.“孝”的历史命运及其原始意蕴[J].齐鲁学刊,2012(1):5-10.
作者姓名:焦国成  赵艳霞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道学研究中心
摘    要:"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基德。自"孝"文化产生时代起,它就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在中国古代,孝文化经历了一个由神本到人本、由家庭道德到政治道德的历史变迁。"善事父母"不是"孝"字的原始涵义,而追祀事鬼、"继志述事"更接近"孝"的原始义。甲骨文的"孝"字与金文之后的"孝"字结构及其涵义的差别,反映的是殷周之际伦理文化的变革,即由"神本"伦理到"人本"伦理的变革。

关 键 词:  甲骨文  神本  人本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