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论先秦儒、道、法之别--基于人学的视角
作者姓名:陈自海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0088
摘    要:
先秦时期的儒、道、法三家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地位,他们的观点众多,思想各异。笔者将从人学的视角来阐述他们的区别,主要集中在三家主要代表人物对于人性的理解和把握以及他们对人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上。

关 键 词:      人学  人性
相似文献(共20条):
[1]、陈宪民.先秦儒、道、法管理思想及其影响[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4).
[2]、易兰.论先秦时期儒、道社会理想异同[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6):86-89.
[3]、陈文联.先秦儒、法社会整合观异同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3).
[4]、宋清员,;蒋永甫.先秦儒、法、道权力制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1-66.
[5]、路永照.先秦时期儒身份转换的人学向度[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6):70-75.
[6]、陈明彬.身体话语与先秦儒、道美学[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3):113-116.
[7]、李丹.治国之道:基于儒、法、道三家视域下的考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30-32.
[8]、李岩.略论先秦儒、道、法家的社会管理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3):92-94.
[9]、杨世文.儒学、经典与圣人之道--论北宋学者对儒、经、道关系的定位[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20-124.
[10]、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65-68.
[11]、熊芳藩,陈良武.先秦儒、道两家言意观辨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36-45.
[12]、陈秀平.先秦儒、墨、道、法家君臣关系理论浅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5):91-95.
[13]、吴凡明.先秦儒法忠孝观比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8-32,41.
[14]、王保国.论中原文化道、儒、法、释思想内核的形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12-15.
[15]、《淮南子》伦理思想:道、儒、法之融合[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6]、常永强.先秦儒法治理观念的再审视:基于结构与能动的视角[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6-65.
[17]、崔伟.儒、道隐逸思想之浅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19-22.
[18]、迟成勇.张岱年论先秦儒家的人学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3):1-6.
[19]、林孝宣.论儒、法、道三派政治思想对立中的同一性[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20]、周勤.先秦道、法的社会批判理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3).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