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主题选择与文学表达的差异性——京、沪1913年上巳日三场修禊诗比较研究
引用本文:罗惠缙,周彩云.主题选择与文学表达的差异性——京、沪1913年上巳日三场修禊诗比较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6):69-73.
作者姓名:罗惠缙  周彩云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摘    要:1913年上巳日京沪两地同时出现了三场修禊诗,它们在共同模拟兰亭禊集,表达对自由、旷达与快意生活的追求,抒发出人生易逝、生命难再的慨叹的同时,却呈现出不同的主题选择和表达方式:梁启超的禊集在古今、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表达出洞穿时空的历史感悟与人生的感慨;淞社和超社的禊集更多关注社会鼎革导致的君臣伦理、文化意义的变革,借用诗歌怡情的手段,较多地用来讽政,流露出明显的遗民情结。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三群人对文学本质、功能的不同认识及文学的表达方式、实现途径的选择不同。

关 键 词:万牲园修禊  双清别墅修禊  樊园修禊  文学主题  文学表达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