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略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多重内涵
作者姓名:胡旭华
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    要:由于现代学科发展的多样性和研究的深入,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体现出多重性,但其基本涵义仍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把握:首先,人的全面发展应视为作为"个人"的人和作为"类"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辨证统一;其次,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出发,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每一个人在人的活动和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各方面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发展;最后,从当前我国人的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应当在理论上正确区分作为未来理想社会价值目标和作为一种历史发展过程及现实运动过程的人的全面发展概念,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人的本质  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宫敏燕,任芳莹.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J].南方论刊,2008(1).
[2]、牟文谦.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内涵[J].重庆社会科学,2010(4):41-46.
[3]、郑洁.略论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J].学术论坛,2005,3(6):5-7.
[4]、路日亮.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拓展[J].湖南社会科学,2004,1(5):123-125.
[5]、湛芬.略论张耒主体修养论的多重内涵[J].贵州社会科学,2006(6):115-119.
[6]、陈晓龙,刘晓虹.略论人的个性发展[J].兰州学刊,1996(3).
[7]、吴素娥.略论草原玉文化的发展与内涵[J].阴山学刊,2008,21(2):52-56.
[8]、李祖红.全面发展的人与全面发展的教育[J].学术论坛,2010,33(4).
[9]、王玉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社会科学论坛,2004(14):74-75.
[10]、刘海涛.略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历史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4):104-105.
[11]、罗维有,余明徽.人的全面发展方式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3(Z2).
[12]、安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界,2005,42(2):15-16.
[13]、李蕴慧.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5):163-165.
[14]、董承耕.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119-122.
[15]、姜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J].阴山学刊,2003,16(2):87-88.
[16]、王承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学术论坛,2003,1(2):17-20.
[17]、陈至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3,3(3):63-66.
[18]、沈春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界,2004,1(4):33-34.
[19]、陈根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03(5):73-74.
[20]、张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3(Z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