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冷战后的世界与中亚——驳亨廷顿教授的“文明模式”
引用本文:潘志平,王智娟.冷战后的世界与中亚——驳亨廷顿教授的“文明模式”[J].新疆社会科学,1995(3).
作者姓名:潘志平  王智娟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 (潘志平),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王智娟)
摘    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一个时代——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冷战时代的最终结束。尽管有巴以和解,柬埔寨和南非新政府成立,但世界仍不平静。海湾战争、波黑和高加索的战火、塔吉克斯坦—阿富汗边界的武装冲突,北非到中东的暴力事件,说明冷战后世界和平并未降临。面对冷战后的世界,西方政治家、观察家、学者,或演说、或谈话、或著文,各陈己见。哈佛大学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教授在美国《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上著文《文明的冲突》,精心构筑了所谓的“文明模式”,因极富学术理论色彩而尤为西方传媒注目。亨廷顿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主要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而是文明间的差异。因为:1、文明间的差异是根本性的,其间的冲突也是决定性的;2、宗教是“文明模式”的核心因素;3、文明间的断层线是今后危机和冲突的爆发点。亨廷顿危言耸听地宣布:“下一次世界大战,如果发生的话,将是文明间的战争。” 然而亨廷顿的“文明模式”,并非严肃科学研究成果,表现在对历史的无知和现状的歪曲。世界上许多学者立即著文批驳,比如,中国学者穆立立的《文明的分解、民族进程和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