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论19世纪末年的社会心态
引用本文:黄庆林. 论19世纪末年的社会心态[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8(4): 71-74
作者姓名:黄庆林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广东,广州,510090
摘    要:自戊戌变法后期清朝政府守旧派掌控朝政始的19世纪末年,趋新的社会风气转为沉闷;特别是义和团运动时期,守旧派将其仇新、排外的情绪推向极至,直接导引了普通民众的冷漠与无知、新式知识分子的压抑与彷徨心态。

关 键 词:19世纪末年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社会心态
文章编号:1009-2692(2007)04-0071-04
修稿时间:2007-05-20

Research On the Social Mentality in the Last Years of 19th Century
HUANG Qing-lin. Research On the Social Mentality in the Last Years of 19th Century[J].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 8(4): 71-74
Authors:HUANG Qing-lin
Abstract:Since the conservational group of the Qing government held power after the 1898 reform movement in the last years of 19th Century,the new social air was changed to be in low spirit.Especiall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Yihetuan movement,the conservational group made the spirit of hatred to western countries ex-tremely,which resulted in the ignorant of common people and the modern new intellectuals'inhibit constrain and uncertainty.
Keywords:the last years of 19th century  1898 reform movement  Yihetuan movement  social mentality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正在获取引用信息,请稍候...
相似文献(共20条):
[1]、张定河.19世纪末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论的堕落[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2).
[2]、吴宪.19世纪末20世纪初直隶士绅文化心态的演变[J].东方论坛,2010(2):18-21.
[3]、宋桂英.论19世纪末鲁西南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5):122-126.
[4]、王继平,张晶宇.论1895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24-130.
[5]、许国林.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联邦政府反垄断运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04-108.
[6]、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纺织工业垄断[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韩毅.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反托拉斯立法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5).
[8]、许国林.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中产阶级的崛起[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5):23-25.
[9]、刘新华.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对帝国主义的认识[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10]、孙伟平.论影响社会心态的诸因素[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1):53-58.
[11]、张放.在科学与理性精神中的嬗变——谈19世纪法国印象派[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63-67.
[12]、吴铁稳.论19世纪英国新警察社会形象的变迁[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42-47.
[13]、黄美红,张广勋.19世纪英国诗歌中的城市书写[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4).
[14]、杨慧群.论英国19世纪小说的“英国色彩”[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3(6):78-80.
[15]、袁进.中国19世纪文学思潮刍议[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3):24-30.
[16]、张洪彬.欧洲19世纪末象征主义艺术的时代背景与哲学渊源[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7]、陈阳.得意与忘"形"--19世纪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异"之诠释[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4(6):58-62.
[18]、李钢,李金姝.19世纪澳大利亚英语词典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5):107-108.
[19]、许静.19世纪法国农村人口流动考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342-344.
[20]、苏世芬.19世纪英国女性的代言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3):45-4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