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50年代的文学是人学和1980年代人的回归,是审美理论和实践的大跨越。审美是敏感的艺术活动,审美意识的突破不可以一蹴而就。在上一轮的模式化被打破之后,审美的关注一直集中于人的状态,包括生存的状态和生活的状态。如今,审美面临着挑战,不仅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历史的学科都关注人,科技的飞跃发展更是提出了人的状态的新课题。创新要求审美必须进行新的探索,不能再停留于对人的状态的观照,探索人的可能性成为审美的新界标。《冀鲁边那些事》的包容性叙事和聚合型结构,凸显审美的创新意识,自觉呼应审美的新使命,艺术的敏感和创新的实绩弥足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