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浅谈五代时期儒学面临的困境与新变
引用本文:陈毓文.浅谈五代时期儒学面临的困境与新变[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Z1).
作者姓名:陈毓文
摘    要:五代十国是夹在唐宋两个高峰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唐宋转型过程中一个关键阶段。对此时期儒学的发展情况,学界常以衰微二字一笔带过。从宏观上说,这个看法并无不当之处。相比于唐宋,五代时期儒学确实相当沉寂。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并非一成不变。面临困境,五代文人在经历了初期的困惑与彷徨之后,仍然表现出了对传统儒学的极大关注,并以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方式对儒学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实践。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儒学的衰微实际上从晚唐时期就开始了。在此之前,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儒家的外部体制受到了极大地冲击,中央政权对思想的钳制也大为消弱。因此,中唐时期确立的儒家道统,更多具有加强中央政权,重整社会秩序的政治实用性意味。当时的文人们从各个角度对儒家思想进行探讨。韩愈的“文以载道”说、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说等都是在这方面的尝试。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李翱。他通过对性与情的辨析,对韩柳等人的复兴古道思想进行了重新阐释。其《复性书》扬弃了凡圣有别的传统观点,指出万物之性本来无差别,只是被情所翳,只要回复性之本源,就可以达到与道吻合的境界。对于如何复性,李翱进一步提出了以“诚”作为标准:“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