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基本范畴
作者姓名:郭莹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摘    要:人生在世,绝不可能与世隔绝,而必然地要同周围的人接触往来,建立起一定的社会联系。汉代刘歆在一篇题名《新议》的文章中把人生的这一原理阐述得十分明白。他说:人跟人的交往交接,是“人道之本始,纪纲之大要”。“才非交不用,名非交不发,义非交不利”,所以,“交之于人也,犹唇齿之相济”。马克思更以睿智的眼光指出,人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是其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一切人的发展”。 人既然无可避免地必须“交之于人”,自然应该讲求处世的技巧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点在东西方社会大约并无认识上的差异。但是,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群体取向”、“他人取向”或“社会取向”,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处世之道的关注要远远超乎西方人之上。《红楼梦》中宁府客房悬挂的对联:“世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