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审美人类学主客位视野中壮族歌圩及其文化符号意义
引用本文:罗远玲. 审美人类学主客位视野中壮族歌圩及其文化符号意义[J]. 广西民族研究, 2003, 0(2): 48-55
作者姓名:罗远玲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    要:歌圩并非纯粹的文学研究对象和孤立静止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歌圩的内容、形式、功能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停留在传统的文艺理论指导下的歌圩研究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为使“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们对壮族歌圩的变化有清晰的认识,应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整体观、时空观,把壮族歌圩看作一种动态的文化现象,运用主客位互换、解释人类学等方法及文化变迁理论对其进行立体性的研究,以提升壮族歌圩在与经济、文化互动中所体现的符号象征意义,使人们对其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关 键 词:壮族歌圩  主位  客位  文化符号
文章编号:1004-454X(2003)02-0048-008

The Zhuang music poem and its cultural symbolic significance in the visual field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 esthetic anthrophology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