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共延安时期读报组的知识共享、群体互动与社会影响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基金项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流学科项目
摘    要: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  延安时期  读报组  群众运动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韦磊,张语.延安时期美军观察组眼中的中共领导力[J].社会科学论坛,2021(3):190-197.
[2]、延安时期中共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J].中州学刊
[3]、郭德钦.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J].社会科学家,2015(2):35-38.
[4]、延安时期《中国妇女》月刊与中共妇女观[J].东岳论丛
[5]、杜俊华.论苏维埃时期中共的社会救济[J].甘肃社会科学,2007(3):133-136.
[6]、张俊,罗重一.延安时期中共对构建中国式大众民主问题的探索[J].江汉论坛,2010(7).
[7]、焦金波.角色互视与事业互动:延安时期党的领导集体与知识分子[J].广西社会科学,2015(7).
[8]、卢晓娜.与子同袍:美军延安观察组的酝酿及中共与美国的合作[J].人文杂志,2023(10):52-62.
[9]、林军.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与苏联[J].北方论丛,1996(5).
[10]、李蕉.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传承与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3(7):5-11.
[11]、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传承与重构[J].大庆社会科学
[12]、谢青,岳亮.影响知识员工共享知识的因素研究[J].人文杂志,2008(5).
[13]、黄新宪.进步知识妇女群体的崛起与近代社会的变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6).
[14]、汪小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成就及经验[J].学术探索,2013(9):85-88.
[15]、吕迅.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国际形象与中美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2021(6).
[16]、张正光,张远新.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概况、成因及其基本特征[J].云南社会科学,2009(2).
[17]、庞景君.社会关系·文化·群体——个体与社会互动中介的社会价值论透视[J].天津社会科学,1997(4).
[18]、于化民.中美关系史上特殊的一页——中共领导人与延安美军观察组交往始末[J].东岳论丛,2006,27(4):121-131.
[19]、肖崇慧,姜正君.转型时期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均衡互动模式的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10(3).
[20]、蒋文博.延安时期的美术观念与美术方案[J].船山学刊,2008,3(1):158-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