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谭其骧
引用本文:陈文举.谭其骧[J].暨南学报,2006(5).
作者姓名:陈文举
摘    要:谭其骧(1911-1992),字季龙,浙江嘉兴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我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93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社会系,1932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研究生院。先后任教于辅仁、北京、燕京、清华、浙江、暨南等大学,后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系主任并兼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1982-1986年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曾当选为第3-5届全国人大代表。谭其骧“做过两次暨南人”。第一次在1927年秋至1930年夏,就读暨南大学;第二次在1947年秋至1949年解放前,兼任暨南大学教授。他于1927年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次年转入外文系,旋转历史系。当时任课教师先后有夏丐尊、余上沅、夏衍、林语堂、叶公超等。他的本科教育在暨南大学完成,毕业论文《中国移民史要》由潘光旦指导。他对历史地理的研究,从20年代在暨南大学求学时即开始。1933年起,他先后在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任教,其间于1934年,与顾颉刚先生一起发起了组织中国第一个以研究历史地理为宗旨的“禹贡学会”,并创办了《禹贡》半月刊。这个学会日渐成为国内很活跃的一个学术团体,对当时学术界的影响很大,从而使我国的历史地理研究逐步开展,并促成历史地理这个学科的成长。1940年,谭其骧赴贵州任浙江大学副教授、教授,1946年随校复员回杭州。1947年,谭其骧受邀兼任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以“谭季龙”之名上课,讲授中国历史地理、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文化史(或中国史学史)三门课,每周八小时。从1948年秋开始,改为每两周一次、十六小时课程,直到1949年4月上旬。1981年,谭其骧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历史地理专业博士生导师。1981-198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历任中国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上海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地方史志协会顾问,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编委会副主任兼总编辑,《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主任兼历史地理分册主编、《历史地理》主编等职。谭其骧从50年代开始,倾注30多年心血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是当今内容最为详确的中国历史政区地图集,在我国边界谈判和外交、国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中央领导誉为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大的两项成就之一。谭其骧对母校暨南大学怀有深厚的感情。1986年暨南大学举行80周年校庆活动,他因工作繁忙未能参加庆典,专门托人将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卷8套带到广州,捐赠给母校图书馆。1990年10月,由暨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行“何炳松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谭其骧以80高龄坚持出席会议两次,并作了专题发言。谭其骧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作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重要著作还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谭其骧的名字已经与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