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毛泽东乡村工业化理论与实践述评
作者姓名:宫玉松
作者单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摘    要:
被毛泽东誉为“我国农村伟大的、光辉灿烂的希望”的乡村工业化,于1958年正式提出,随处掀起大办农村工业的高潮,全国农村到处呈现出铁水奔流、机器轰鸣的热闹景象。毛泽东企望藉此达到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缩小城乡和工农差距,走农村人口就地转移新路,培养亦工亦农、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等多重目的,从而实现其生平所追求、所醉心的理想社会的价值目标。但在毫无基础条件下一哄而起、求成过急的乡村工业化实践,暴露了很多问题,造成了农业基础地位被削弱、工农业比例关系失调、一平二调刮“共产风”等严重后果,因而从总体上看是一次失败的实践。但实践的顿挫只是矫正了毛泽东的某些偏急认识,而没有动摇他对乡村工业化目标的追求,直至晚年毛泽东犹不能忘情于乡村工业,从而为乡村工业由沉寂而复苏、而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